一次培訓會上,一位培訓者針對當下風靡的幼兒園評價話題提出了疑問。他指出,很多評價方式、評價指標體系弄得一線教師云里霧里,都不知道哪位專家講的內容更科學。他認為,評價指標體系只有科學不科學,評價方式只有適宜不適宜,沒有好與不好之分。而一線教師可以結合自己對幼兒行為的認知與理解,制定一些評價指標體系也是可以的,而這個過程就是教師的“評價指標體系制定涂鴉期”,教師大膽去做就可以。其實,這里的“涂鴉期”可以理解為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給予其試錯的機會與體驗,讓他們在不斷的調整、驗證、思考過程中獲得專業(yè)提升。
幼教界比較時興跟風熱,研修主題也是。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認為幼師缺乏對幼兒游戲行為觀察與評價的能力,于是“幼兒游戲行為觀察與評價”的研修非常熱。這種研修本身沒有錯,教師的確需要提升觀察評價能力,但問題是很多園所往往急功近利,試圖通過密集的培訓,讓教師的觀察評價能力在短時間內有質的飛躍。因此,幼兒園忙忙碌碌,邀請專家入園、參加機構培訓、組織區(qū)域研修等此起彼伏。教師直呼培訓太忙碌、活動太密集,調侃:“不是在觀察研修活動現(xiàn)場,就是在趕往參加觀察研修活動的路上?!边@樣的密集研修對教師的觀察分析能力幫助有多大?經歷密集研修的教師在專業(yè)提升上是否能達到預期水平?其實,阻礙幼兒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反思性學習能力,而幼兒園很多時候也缺乏給予教師“溫故而知新”的時間和空間。
教師的第一專業(yè)是研究兒童,而研究必須既要溫故又要知新。因此,讓教師通過職后培訓來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這是可行也是值得提倡的。但在教師的研修之路上更需要創(chuàng)設“涂鴉空間”,讓教師在經歷理念洗禮、實踐體驗的過程中,不斷試錯、不斷出新、不斷挑戰(zhàn)自我,與兒童共同成長。在“幼兒游戲行為觀察與評價”專題研修中,我們更應該讓每一位教師都擁有一個“涂鴉空間”,讓他們在研修之路上學會辯證思考,學會選擇適宜方式去發(fā)現(xiàn),去體驗;在實踐過程中學會選擇、學會思考采用何種方式觀察兒童是最適宜的,也是最符合自身專業(yè)能力與特點的。
在指導研修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將閱讀作為主要研修形式的團隊。這個團隊早早就開始進行“幼兒行為觀察與評價”專題研修。為落實“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這一理念,團隊先購置了大量有關幼兒游戲行為觀察與評價的書籍,園長以身作則,通過積分制的形式讓教師將自己觀察到的幼兒行為與書里的知識點進行鏈接。從最初的“我為理論閱讀打卡”到后來的“理論閱讀為我打卡”,教師對幼兒的游戲行為解讀從淺表走向深處。當然,在此過程中,團隊也會請專家入園進行個性化指導。在一次專業(yè)素養(yǎng)大賽中,這個團隊的一位教師表現(xiàn)異常出色,有人說他們專門請了高手指導過,但事實上,這位教師恰如其分地運用了研修中的“涂鴉空間”。她閱讀了大量的書籍,記錄撰寫了大量的幼兒游戲行為觀察案例,最重要的是,她對自己的每一次“看見”都會進行思考,并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與課程設計進行反思性研究,實現(xiàn)了“看到—看見—洞察”。
杭州市西湖區(qū)幼教人的思維方式和行動特質,也是值得幼兒教師關注并學習的。在以兒童為中心的反思性課程實踐中,他們通過“接納—賦權—支持”的課改行動主張,去生動詮釋充滿兒童味道的課程實踐。在此過程中,他們踐行的卷入式研修,較好地為教師創(chuàng)設了“涂鴉空間”,課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建立在“發(fā)現(xiàn)兒童”的基礎上。他們基于“發(fā)現(xiàn)兒童”的研修行動,主要通過“現(xiàn)場視導”這一嵌入式評價手段來辨識教師兒童觀存在的問題,繼而以“區(qū)級介入引領、園級卷入互助、個體代入反思”三大路徑來推動教師兒童觀的更迭。
其實,無論是閱讀式研修,還是反思性課程實踐,都是給了教師充分的“涂鴉空間”,讓教師成為教育行為的主動摸索者和反思者,這正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無法繞開的過程。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溫州市學前教育指導中心)
作者:凌素凡
《中國教育報》2022年04月10日第2版 版名:學前周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