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讓兒童終身受益的“幼小銜接”?幼兒園如何做好基于幼兒發(fā)展的入學準備?小學主動進行入學適應銜接的重點和難點在哪里?
隨著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的頒布,幼兒園入學準備和小學入學適應成為幼小銜接新的“燃點”。山東省威海市于2020年啟動的幼小銜接實驗項目,堅持問題導向,實施科研引領、雙向協(xié)同、輻射帶動,實現(xiàn)了多維突破,有力回應了百姓期盼,順應了政策和時代要求。
共同體互融,幼兒走得順
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xù)性。為打通兩個學段壁壘,實現(xiàn)順利對接,威海市成立了1個省級課題組,3個市級實驗區(qū),30個幼兒園小學研究共同體,同時在身心、社會、生活、學習四個方面開展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研究。迄今,研究共同體已形成包括“幼小銜接系列調(diào)查問卷樣本”“幼兒入學指導手冊”“幼小銜接園本課程”“幼兒入學問題清單”等維度的幼小銜接資源庫。
第一,“幼小”協(xié)同,共建銜接資源庫。鳳鳴幼兒園、明珠小學研究共同體選擇學習準備與適應的領域,以“基于游戲的前書寫幼小銜接策略研究”為切入點,從幼兒前書寫的身體準備、習慣準備、技能準備、品質(zhì)準備四個方面入手,自主研發(fā)“鳳鳴共同體前書寫四維教育資源庫”,資源分為文本、圖表、視頻三類。
以“身體準備”中的“前書寫上肢律動操”一項資源為例,這項資源的研發(fā)指向《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包括語言、健康、藝術在內(nèi)的多項指標,尊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律動操共7節(jié),包括頭、頸、肩、胳膊、手腕、手指、眼睛七部位關節(jié)和肌肉群的律動,讓幼兒做好書寫的身體準備和情緒準備。這項資源經(jīng)歷了師幼互動、園內(nèi)研討、片區(qū)研討三次打磨,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此類資源目前成型的有8項,在研發(fā)過程中,邀請小學一年級教師參與,同時對接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課程標準》中書寫的相關內(nèi)容?!百Y源庫”已經(jīng)初步實現(xiàn)了讓零基礎的教師也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幼兒書寫銜接。
第二,“小幼”雙向,同研適應新課程。幼兒園向小學過渡,其根本性的變化在于課程的躍遷。皇冠小學、皇冠幼兒園研究共同體選擇社會準備和社會適應的研究領域,在增強“小幼”課程目標的一致性、課程內(nèi)容的連貫性、課程實施的靈活性上實現(xiàn)了多方面突破。
目標對接。一是對接《指南》和《課程標準》。確定小學一年級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和學習適應四個方面的具體發(fā)展水平。二是對接園、校育人目標。將皇冠幼兒園“愛生活、樂探究、會合作、善表達”與皇冠小學“自強不息、創(chuàng)意表達、身體力行、勇于擔當”的育人目標相對接并分析其一致性和差異性。三是對接園、校一日常規(guī)。園校共同形成了以“說好話、走好路、吃好飯、上好操、掃好地、讀好書”為目標的“六好”習慣課程。
課程融合。一是國家課程實施學科整合?;使谛W在學科教學中實施“單元整體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與學科知識密切關聯(lián)的真實情境,多感官參與,逐步實現(xiàn)由五大領域向分學科學習的過渡。以語文第一單元《上學真快樂》為例,整合后的內(nèi)容,克服教學素材的單一,整合了教學內(nèi)容,增強了兒童的體驗感,讓兒童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充滿情趣。二是校本課程探索“融+”模式。一年級上學期,增設童繪閱讀課程和七巧板課程。例如,為打破師生交際互動的壁壘,閱讀繪本《老師,請你幫幫我!》;為幫助兒童養(yǎng)成收納物品的習慣,閱讀繪本《真的要守住一年級的書包》;為熟悉新校園、認識新伙伴,讓兒童在拼一拼、擺一擺、畫一畫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小攜幼同研,幼兒走得實
幼小“兩張皮”、銜接“小學化”是導致幼小銜接積弊甚深的直接原因。解決這個“老大難”的關鍵在幼兒園和小學的“協(xié)同”,聯(lián)合教研、互鑒共研才能實現(xiàn)銜接落地。
理念先行。在項目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園、小學雙方的共識是聯(lián)合教研的前提?!吨改稀?、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指導意見》及其附件,為幼小銜接項目提供了核心理念。這三個文件分別解決了“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樣去”的問題,充分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xiàn)了以兒童發(fā)展為本的理念。
多輪跟進。聯(lián)合教研要改變以往幼小銜接在實效性上的不足,就要“雁過留聲”,尤其要留“跡”、留“心”。項目組采用多輪研討、反復跟進的研究策略。以幼兒園大班參觀小學主題為例,一輪研討,確定參觀的主題、內(nèi)容、時間,研討后完成“幼兒園大班參觀小學親子問卷調(diào)查表”,并梳理出家長、幼兒觀摩問題清單;二輪研討,分析問卷,針對觀摩問題清單調(diào)整參觀方案,研討后完成“大班幼兒觀摩小學方案”;三輪研討,針對實地觀摩情況作反思性總結,并商討實地觀摩未能解決的問題,研討后完成“家園?!健瘯劮桨浮?,采用面對面的方式現(xiàn)場答疑。
家園校共建,幼兒走得穩(wěn)
在幼小銜接中,幼兒、教師、家長都應是銜接的主體,如何讓家長為幼小銜接助力,應從轉變家長觀念和角色入手。為此,我們采取了“一會、一圖、一冊、一陣地”行動。
一會:常規(guī)的家長會已不能滿足幼小協(xié)同銜接的需要,所以,研究共同體組織的“三方”會談,實驗區(qū)組織本土專家的“四方”論壇,都選擇從園長、校長、應屆大班家長、往屆大班家長等多個層面,以家長大講堂、訪談直播、小視頻轉播、致家長的一封信等多種形式,解讀政策,宣傳做法,交流經(jīng)驗。
一圖:項目組以讀圖的方式將《指導意見》分為“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兩個部分,進行圖文編輯,每部分又從“教育內(nèi)容”和“教育建議”兩個維度解讀。
一冊:項目組組織實驗園(校)共同體編寫《威海市幼小科學銜接指導手冊》。該手冊結合《指導意見》,在落實《指南》的基礎上,以促進兒童身心全面準備為目標,圍繞兒童進入小學所需的關鍵素質(zhì),從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四方面,提出3—7歲兒童入學準備和適應的主要內(nèi)容,為廣大教師、家長提供了專業(yè)指引。
一陣地:項目組聯(lián)合山東衛(wèi)視等多家媒體將“我們應該做什么,為什么?我們正在做什么,為什么?我們還要做什么,為什么?”積極地向家長、社會正面宣傳引導,有效緩解了家長的焦慮,打消社會的疑慮。2021年大班提前離園進入幼小銜接班的幼兒數(shù)基本為零,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滿意度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7.6%,達到了98.3%。
幼小銜接是學前和小學兩個階段的一項“大考”,是兒童人生的關鍵一步,幼小協(xié)同、雙向銜接既是目標,也是路徑。作為時代答卷人和兒童領路人,我們責無旁貸,唯有前行。
(作者陳紅梅單位系山東省威海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劉愛滋單位系山東省威海市鳳鳴幼兒園)
作者:陳紅梅 劉愛滋
《中國教育報》2021年09月19日第2版 版名:學前周刊·保教